2014年到2015年底的两年间,上门洗车的O2O模式上演了一场昙花一现的大戏,从投资热走到倒闭潮,这一股失败风波引起行业的反思,有人说,上门洗车服务是伪需求;有人说,上门洗车就是一个圈钱的陷阱,至于什么解读众说纷纭。那上门洗车模式真正的失败之谜是什么呢?
上门洗车历史回顾:
e洗车,当时行业的品牌,2014年6月上线,2015年3月完成由平安创投领投的2000万美元A轮融资,2个月烧完2000万美金,5月份CEO离职,10月份上门洗车业务停止。
云洗车,成立于2013年4月(未融资),2015年1月关闭洗车业务。
智富惠,2010年上线本地生活服务平台,2014年大推1元洗车。2015年1月倒闭。
嘀嗒洗车,成立于2014年2月(未融资),2015年4月关闭洗车业务。
车8,2015年7月中旬宣布关闭上门洗车业务,这距其上线不过短短数月时间。
车8,2015年7月中旬宣布关闭上门洗车业务,这距其上线不过短短数月时间。
赶集易洗车,由赶集网于2014年8月推出,在赶集58宣布合并后,2015年10月1日,赶集易洗车并入58旗下的呱呱洗车,停止原有洗车业务。
功夫洗车,2015年10月24日在官方发布业务调整公告,关闭上门洗车业务,只保留上门保养和上门救援业务。
我爱洗车,成立于2014年底,曾获得500万元天使人投资,但A轮融资未进行下去。2015年11月2日,悄然解散公司,北大法学CEO欠债200多万跑路
上门洗车的经营思维
上门洗车O2O公司大部分采用补贴“烧钱”模式来争取用户,并期望以洗车这种高频、低价的项目来换取背后庞大的汽车后市场的转化率。
失败之谜解析
1.未专注做好洗车服务
上门洗车服务的硬件技术不成熟,清洗时水压低(包括微水),导致洁净效果不佳;上门服务的网点较少,工作人员交通工具偏低速,超时抵达需求位置;从整个行业来讲,车主用户对上门服务体验并不佳,这是导致用户不进行二次转化及用户流失的重要原因。
2.融资赶不上烧钱速度
上门洗车服务需要花费大量耗材、交通、人力、活动等资金成本,而上门洗车O2O公司几乎均未获得BAT重要的投资,无法获得持续性的资金、资源支持,创业者的项目就如同身体被掏空,无法延续未来。
3.汽车后市场转化率低
大部分上门洗车O2O公司在相当长时间内仅有洗车服务,而这又是烧钱却又无法盈利的业务,对于汽车后市场来说,不能建立起刚需补贴和次需求收入的良性模式,是没办法支撑自己走多远的。
面对汽车市场矛盾进一步被激化,自助洗车应运而生,逐步投入城市基础建设,并获得广大市民一致认可。ETCC共享自助洗车服务作为一种便民类项目,由市场行为过渡为政府计划是妥当与效益的做法。
近年来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城市各项基础硬件设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政府拟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构成全区一体化的大数据中心,以信息化应用的技术手段和服务模式,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其中改善民生是治国之根本,面对汽车增长过快而导致汽车后服务滞后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将自助洗车系统纳入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案,通过前端的自助洗车机及APP应用为民众提供便民洗车服务,政府可以从软件管理后台获取洗车服务数据并与治安、交通、城市管理等不同的政府系统进行数据共享,达到多位一体、政府资源共享的效果,促使民生服务更到位,行政管理更高效,
自助洗车网点融入网格化社会管理格子,依托网格化社会管理系统,以点带面,渗透网格化管理内容,使得社区民生服务趋于精细化管理,网点相互联结,信息流通与网格化系统相得益彰,更好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由政府部门牵头,将自助洗车项目列入智慧城市基础硬件设施建设项目,分批次逐步投放,先以城市中心社区作为试点区域,进行少量投放及宣导工作;再次投放一个城区,达到完全覆盖城市。主要投放于社区活动场所、停车场、加油站等场所,前期可采用低价收费模式,提高市民爱护公物意识,所收取的费用可用于机器的日常耗材费用及作为该社区活动服务基金。
如今国内智能自助洗车技术趋于成熟,与智慧城市建设水乳交融,作为国内互联网智能自助洗车平台,是智慧城市智能共享系列解决方案的先驱者,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为便民洗车服务的成功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